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环境学院举办第四期水与发展纵论

发布时间:2020-04-27

4月25日上午,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处理与回用专业委员会主办、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单位承办的“水与发展纵论(WaterTalk)”第4期以网络会议形式举行。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郝吉明作学术报告。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水处理与回用专业委员会主任胡洪营主持论坛。国内外高校师生、水环境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等约3500人在网络会议室或通过观看直播的方式参加了会议,参会人员分布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以及美国等国家。

图片1.jpg 图片2.jpg

郝吉明作了题为“区域环境跨介质污染与协同治理”的报告。他首先指出,区域环境质量问题已成为改善民生的重大国家需求,不同尺度环境问题的交互影响和不同介质环境污染的复合作用是当前环境科学领域两大国际前沿问题,而环境质量在区域多介质过程驱动下的演变及调控,是两大前沿问题的交叉领域。区域环境质量问题与气-水-土三个介质不可分割,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的核心是跨介质复合污染的控制。

接下来,他系统介绍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对跨介质环境质量的影响。他指出,大气中的氮磷沉降会加重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二氧化硫沉降会造成土壤酸化,颗粒物沉降会影响水处理过程中消毒副产物的产生,而燃煤过程中产生的汞沉降会对整个生态系统带来健康风险。在污水和污泥的处理过程中,释放的恶臭气体、生物气溶胶以及温室气体等多种污染物会对空气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土壤中氮肥的过度施用及施用方法不当会导致氮肥以氨(NH3)、氮(N2)、氮氧化物(N2O)的形式进入大气,不仅能够产生恶臭气味,同时还会引发温室效应。化肥施用和禽畜养殖已经成为氨排放的主要来源,而氨排放与PM2.5污染和雾霾形成密切相关。另外,农业面源污染是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来源。

最后,郝吉明指出,我国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介质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全球居首,不少污染现象在全球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我国区域复合污染的源排放、环境浓度及效应之间存在非常复杂的非线性关系,需要从大气、水体和土壤等不同介质取得的基础科学和工程科学等方面的点的突破,上升到针对跨介质问题的整体突破。同时,跨介质污染协同控制也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他提出要建设面向跨介质复合污染问题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解决区域环境跨介质污染与协同治理提供人才力量。

图片3.jpg

郝吉明作报告

郝吉明的报告引起了广大师生的浓厚兴趣和积极讨论。来自美国麻省大学的孙玥同学就当前新冠疫情对我国环境政策的影响进行了提问。郝吉明首先对在美国的广大师生表达了慰问,并对该问题进行了回答。他认为,虽然疫情减少了人类活动和污染物的排放,但仍然要坚持科学合理的环境管控政策。来自海南大学的杨飞老师就不同介质污染的重要性问题进行了提问。郝吉明回答到,不同地区的污染问题具有地区的差异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针对海南地区来说,固体介质的污染可能会更为急迫,但从区域环境质量的综合改善的目标来看,仍然要注重跨介质污染的协同控制。

最后,胡洪营代表专业委员会对本期论坛进行了总结。他说,郝老师利用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系统地阐述了大气、水和土壤环境污染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强调了环境多介质协同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环境学科发展和环境治理实践指出了方向。报告视野宽阔、高远,非常具有思想性和启发性。同时,胡洪营也对承办和协办单位、知网在线教学平台的组织、保障工作表示了感谢。

“水与发展纵论”是以网络会议形式举办的公益性学术报告论坛,目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探讨水与社会经济发展、水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平台,为促进环境学科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同时,论坛也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居家学习的研究生、本科生,提供聆听资深专家报告、和专家进行交流的机会,以开阔视野、激发思考,充实生活。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该论坛的主要承办单位,我校王灿教授是该论坛的重要发起者和组织者之一。

图片4.jpg

师生线上参会

本次论坛得到武汉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南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湘潭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藏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和苏州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大力支持!

(撰稿人:王灿;编辑:李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