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30
9月26日9:30,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教授做客北洋大讲堂,于卫津路校区会议楼第八会议室带来名为《海洋微型生物碳泵储碳机制及气候效应》的主题讲座,天津大学的汪光义教授担任了本次讲座的主持人。
围绕海洋微型生物碳泵储碳机制及气候效应的报告主题,焦念志院士从当前气候变化背景、微型生物碳泵(Microbial Carbon Pump, MCP)储碳机制、MCP气候效应、MCP国际动态和MCP应用前景等方面系统展示和解析了其在碳循环与海洋微型生物过程与机制方面的最新原创性成果。
焦院士首先介绍了海洋微型生物碳泵的研究背景。在气候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低碳减排”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不过,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不能以影响国民经济命脉为代价来进行硬性减排。因此,增加碳汇成为当前适应我国国情的两全之策。海洋是地球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海洋微型生物碳泵理论能够为我们增加海洋碳汇、提高海洋储碳提供充足的理论基础,并对我国应对国际诸多气候谈判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接着,焦院士详细介绍了MCP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提出过程。海洋中充满微型生物,它们中的部分会将活性溶解有机碳(LDOC)转化为惰性溶解有机碳(RDOC),最终促成海洋中碳的长期(周期长达5000年)保存。之后,焦院士指出MCP理论目前在国际上已经得到了多个高水平研究团队从不同层面研究成果的支持,并从理论研究向实际应用上快速发展的研究现状。我们的中科院学部规划打造品牌科学前沿论坛—雁栖湖会议,其中MCP海洋碳汇被选为开坛的主题,邀请了焦念志教授以及欧美三位院士为主席。
最后一部分焦教授讲了MPC的应用前景问题,陆源物质的输入,引发海洋环境问题,并且通过数据和图片向我们展示了1960年以来低氧区面积和强度增加的情况,这种状况近十年更是频繁发生,一带一路沿海国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还有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陆源碳在海洋中的去处,陆地净固碳量的大部分进入水域,每年1.9GT,其中的大部分进入海洋,但去处不明。所以焦院士提出我们可以通过控制陆地施肥,增加近海碳汇,来支撑国家低碳减排的需求。在2013年全国30多个涉海单位的科技人员秉承“自发、自愿、贡献、分享”的原则共同组建了“全国海洋碳汇联盟(COCA)”。2014年,发起建立的“China Future Ocean Alliance”推动了该领域的研究与研发。焦院士展示的“蓝碳计划总体目标与实施方案”也使我们看的更为直观与全面。
讲座进入尾声,现场同学积极提问,焦念志院士也与同学们进行了亲切的互动,精彩的互动环节让我们从不同角度对于深入了解了该领域的问题及现状。
最后,青促的学生代表向焦念志教授赠予了精美的纪念品,以示感谢。讲座在所有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人:白默涵,张亚池;编辑:李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