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2-24
为促进环境相关学科专业教师学术交流、激发学术创造灵感、增强学院研究生学术氛围,天津大学环境学院特创办“北洋环境讲坛”系列活动。12月24日下午12点半在环境学院教工之家,第十二期“北洋环境讲坛”邀请了张光辉老师介绍了团队科研工作进展、成果及对学科专业发展方向的思考。本期讲坛的主持人是环境学院林法伟副教授。
张光辉老师进行了题为“废水中放射性碘离子污染去除关键技术研究”的报告。张老师首先对课题的研究背景进行了介绍:核能发电是低碳电力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国核电发展迅速,2020年我国核电量升至世界第二,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至2025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7000万千瓦。核能的开发利用的同时,产生了相当数量的放射性废物,一旦突发事故,放射性废物的泄漏会可能会造成生态灾难。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和2011年日本福岛311核事故,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核电站日常运营可产生15种碘同位素,放射性碘是核事故中的主要放射性污染物之一,其迁移性极高,极易逃逸,对环境的危害性尤其严重,是最难处理的放射性核素之一。本次报告主要针对废水中的放射性碘离子污染,介绍了碘离子常规处理和应急去除的相关技术,实现碘污染的有效控制,避免碘离子对水生态系统和公众健康的威胁。张老师对研究中使用的吸附剂表征、性能、不足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随即又对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进行了讲解。接着,张老师介绍了影响吸附性能的一些因素,如:压力、初始浓度、pH等。最后,张老师又给大家科普了一些关于辐射防护的知识,同学们都感觉受益匪浅。
在报告之后,张老师积极回答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疑问。
本期“北洋环境讲坛”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平台与时机,促进了环境相关不同方向的教师间的交流、加深了同学与教师间的了解,实现了学科的深入探讨和思想的碰撞,效果显著。
(撰稿人:林法伟;编辑: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