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1
1月9日,天津大学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类别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在卫津路校区第八教学楼会议室召开。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智晓,中国环境科学院天津分院院长张依章,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所长于永金作为企业顾问出席会议。来自环境学院、化工学院、经管学部、建筑学院、海洋学院主管院长、资源与环境领域博士指导教师、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工作组主席、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邱顺添主持。
会上,邱顺添代表工作组做发言,介绍了学习最新出台《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的有关情况。系统梳理了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类别开展的各项工作,并提出了未来工作的建议。会议讨论了现行资源与环境专业招生办法、培养方案及学位授予条件等。
建筑学院张春彦、化工学院刘国柱、经管学部陈卫东、海洋学院汪清分别介绍了各学院的相应情况及工作经验。建筑学院通过专业博士培养为行业内代表性的领军人物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同时扩大了本学科在业内的影响力,丰富学位申请条件,涵盖更多有专业特色的国际、国家大奖,增强学科辐射力;化工学院以揭榜挂帅的方式,从招生环节就开始落实分类培养改革,通过校企双方合作项目的摸底,加深与企业的合作,共建专业型研究生的实践实习基地,扭转同质化培养的趋势;经管学部侧重与合作企业的密切沟通,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侧重在企业一线实战中“做”,用企业的眼光而非学校的标准来评价;海洋学院未来工作计划扩大专业型研究生招生规模,并依靠合作密切的企业深化产教融合,将学生培养计划融入其中,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保证研究生招生与学位工作稳步进行。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智晓发言,指出一是工程博士的培养不止步于培养卓越工程师,更要瞄准培养行业和产业技术进步的引领者,培养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的学生不仅工程做好,更要进一步提升,将所学理论化、系统化,完成工匠、工程博士、行业领军人物的转型,眼光从企业到行业,做出卓越的贡献。二是建议工程博士的毕业成果条件侧重中文核心论文发表,将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写在中国的大地上。三是鼓励校企密切合作,通过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对定向培养的工程博士有所约束,共同参与治理和科学管理。
中国环境科学院天津分院院长张依章表示,首先,天津大学是全国著名学府,工程博士不仅具备工程属性,还需要有一定学术站位,符合学校的学术要求和范式。其次,面对科技改革的背景,应利用好我们市场的优势,了解我们“卡脖子”的实际需求,招收的工程博士应具备从一线实践中提炼问题的能力,带着课题和问题在学习中向教授们求解法,并建议工程博士可以增加企业锻炼的时间。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所长于永金是天津大学2022届毕业的工程博士,从自己在天津大学的学习经历出发,提出非全日制的工程博士不仅是在校生,也是企业的工程师,在平衡学习和工作时,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建议增加企业专家进入学位论文盲审评阅的专家库,从评价机制突出分类培养。
随后,召集全体委员展开讨论,老师们积极建言献策。建筑学院马蕙老师提出工程博士培养应回归初心,具有突出的特色,更要明确培养的方向;经管学部许恒周老师认同纳入中文核心发表作为工程博士毕业成果,同时注重高质量的学位论文的撰写;环境学院田喆老师从理解教育部出台分类培养文件的背后逻辑出发,指出我们处在工程博士培养的转型阶段,我们不仅承载“顶天”的基础研究、前沿科技的探索,也应该具备“立地”技术的扎实能力。我们不仅要重视企业工程师“回炉”深造,也要重视我们在校生工程实践思维的培养。提出“用科研思维指导工程实践,以工程成效评价研究成果”的工程博士培养和评价建议。环境学院王灿老师指出,工程博士培养要突出天津大学的特色,高质量的发展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付出,并明确清晰的标准定位。建议更加注重学位论文的质量提升,针对“出口”难的问题,加强培养单位、学生单位的沟通交流。环境学院刘宪华老师认为工作组充分发挥了工作职能,履职担当,提供了互学互鉴的平台,我们也可以学习国际国内一流大学的培养经验,如硅谷与斯坦福大学的合作,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的双重作用;环境学院白敏冬老师建议工程博士应带着课题进入校园,拓展校企双方研究问题的应用面,在校师生一起到现场、企业开展工作应常态化,增加师生交流的频次。
下一步,工作组将继续为推动工程教育建立合作沟通的平台,组织相关学科、学院共同交流,发挥资源与环境学科共建学院的各自实力优势,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打破学科壁垒,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培育工程博士特色精品课程;遴选建立涵盖来自高校、行业的工程博士导师库;鼓励工程实践。下次会议计划总结即将开展的专业学位类别招生的录取工作。希望广大考生关注,积极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