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6-18
2024年5月31日,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科技展会在厦门顺利召开。白敏冬教授课题组卞永宁、隗陈征、刘金明、龙星雨四位博士代表团队向中国科学技术部副部长陈家昌、厦门大学校长张宗益、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等与会专家汇报了海洋蓝碳项目的研究进展,并展示了羟基自由基快速杀灭海洋赤潮藻固碳−储碳装置。
陈家昌副部长、张宗益校长、焦念志院士等专家参观海洋蓝碳技术装置
海洋蓝碳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体,是海洋蓝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吸收CO2效率是陆地植物10~50倍,1 kg微藻(干重)可固定1.83 kg CO2。然而,赤潮爆发会侵蚀和破坏海岸带生态环境,降低固碳效率,减弱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同时赤潮会通过“激发效应”,显著提高海洋微生物对河流、陆源输入DOC的利用效率,将陆地上固定的碳再次分解为CO2排放到大气中,导致海域成为大气CO2的海洋碳“源”,而不是“汇”。
针对如何将赤潮爆发对海洋碳汇的“负面效应”转换为“正面效应”的国际性难题,白敏冬教授团队研发了利用大气压强电离放电经水射流空化高效产生羟基自由基的海洋赤潮藻固碳−储碳装置,可以快速(6~10 s)、低浓度(1 mg/L)、高效(~100%)杀灭赤潮藻,同时保持细胞的完整性;再通过投加絮凝剂,使死藻在低温、高盐和高密度海水重力作用下输入到深海,进入千年尺度的碳循环。
团队成员汇报结束后,运行了羟基自由基快速杀灭海洋赤潮藻固碳−储碳装置,同时对装置的原理、技术流程进行了简要说明。领导和专家们对该项目的科研背景、技术内容、应用前景等进行深入了解后,对白敏冬教授团队的科技研究水平给予了高度肯定并表示:白敏冬教授团队的“羟基自由基快速杀灭赤潮藻海底固碳-储碳”项目是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海洋赤潮从“碳源”转为“碳汇”这一难题上提供了重要科学方案。
白敏冬教授团队成员合影留念
(撰稿:王如梦 编辑:刘沿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