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北洋环境前沿论坛”第3期暨“求实青年科技训练营”第14期学术交流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09-25

       2024年9月23日上午,环境学院、新污染交叉中心特邀中国环境科学院赵晓丽研究员、凌郡鸿研究员,浙江大学褚驰恒研究员及中山大学韦艳宏教授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环境学院院长展思辉、院长助理孙佩哲教授及环境学院相关领域教师参加了会议。

环境学院院长展思辉对赵晓丽研究员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展思辉院长介绍了天津大学环境学院发展历程和建设情况,与会专家围绕新污染物和环境健康等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分享了各自的成果与研究经验,促进了学院与其他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此次交流为推动环境学院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发。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赵晓丽研究员在我院进行了题为“功能型新材料研发与安全性评价”的精彩汇报。在纳米材料越来越被人民重视和使用的背景下,赵晓丽研究员深入分析了当前纳米材料研发的四大挑战分别是微观层面结构、功能设计与理论计算;稳定、规模化制备各种功能型复合材料;稳定高效的纳米材料用于工业应用以及如何提高纳米材料的环境安全性。本次汇报分享不仅展示了功能型新材料研发的最新成果,也为未来纳米材料在水污染治理领域的应用指明了方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功能型新材料将为建设美丽中国,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图1赵晓丽研究员学术报告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韦艳宏教授在我院进行了题为“血管形态表型组技术在环境化学物毒性评价中的开发和应用”的学术汇报。韦艳宏教授深入探讨了环境化学物暴露与心血管损伤之间的关联,并重点介绍了血管形态表型组技术在环境化学物毒性评价中的最新进展和应用场景。开发了基于斑马鱼血管形态表型组的分析方法;利用血管形态表型组技术,对代表性环境化学物进行了血管毒性评价。血管形态表型组技术为环境化学物血管毒性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望推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的精准化和科学化。未来,该技术将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并应用于更多环境化学物的毒性评价,为保护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图2韦艳宏教授学术报告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褚池恒研究员在我院进行了题为“活性氧时空分辨检测与环境界面过程”的学术汇报。褚研究员以活性氧(ROS)为切入点,研发的成像检测、在线检测和野外监测系统为界面过程的研究、界面机制的研究以及界面调控提供了基础。并且发现水稻根际是土壤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热区,电子在根际可以远距离传递并生成活性氧,这一发现改变了 ROS 生成需要氧气和电子源直接接触的传统认知。他们还开发了界面电子传递热成像方法,并利用该方法现场验证了潮间带水-土氧动态界面 ROS 生成热区的存在。褚研究员的研究成果为理解土壤界面 ROS 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调控土壤污染物转化归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相信随着该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土壤环境和人类健康。


图3褚池恒研究员学术报告

展思辉院长详细阐述了学院在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的努力,强调了整合研究方向和构建研究体系的重要性,分享了在当前环境形势下的新研究思路和发展战略,为推动学院的持续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宝贵参考。


来源:孟坛  编辑:田淑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