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5-07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为促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有效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国家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表现优异的全日制研究生。经过严格选拔和评审,全国9万名研究生荣获2024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5月5日,《人民日报》专版刊登《2024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展示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中的100名优秀代表的风采。我院2021级博士生何衍英入选名录。
获奖学生简介:
何衍英,中共党员,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污水系统温室气体减排,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期刊论文9篇,其中自然指数期刊论文4篇。曾获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上海同济高廷耀环保科技发展基金会“青年博士生杰出人才奖学金”、第十八届奥加诺(水质与水环境)奖学金、天津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一等学业奖学金(连续三年)、初心奖学金、天津大学三好学生等荣誉奖励。
基础研究创新:构建污水处理碳减排理论新体系
立志科研报国,面向国家“双碳”战略重大需求,围绕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键问题,长期专注于污水系统温室气体减排的研究工作。在刘轶文教授的指导下,从温室气体排放浓度监测、产生机理揭示、影响行为解析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参研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在环境领域权威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等发表SCI论文9篇;论文总被引760次以上,h指数为13(Scopus);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作口头汇报/展报5次,担任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10余次;研究成果揭示了附着生长脱氮系统的温室气体释放规律,发现了新污染物对污水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机制,有助于补齐国内污水处理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短板,为推动污水系统温室气体碳核算和碳减排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应用研究突破:推动减污降碳技术工程转化
基于所在课题组长期从事低碳污水资源化协同温室气体减排领域基础与应用研究工作的实际,研发污水系统温室气体在线连续监测成套设备,实现污水厂温室气体动态变化的准确测定,目前产品已在多个实际污水厂部署应用;立足产学研深度融合,参与企业技术研究课题10余项,在水体污染物分析、温室气体测定、低碳污水处理工艺等方面展开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解决工程实际难题,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为实现污水处理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技术支持。
导师简介:
刘轶文,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英才教授,博士生导师,洪堡学者,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全球前0.05%顶尖科学家,SCI期刊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副主编。主要从事污水系统温室气体减排研究。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课题),成果获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完成人)、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完成人)、国际水协会“首创水星奖”(科学创新类)。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含ES&T、Water Research 20余篇),论文他引万余次,H指数70。
为何衍英点赞!为刘轶文老师点赞!
今后,学院将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广大同学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进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编辑:田淑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