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5-08
天津大学第三十一届“十佳杰出青年(教工)”终评事迹访谈会于5月8日落下帷幕,我院童银栋教授获评天津大学十佳杰出青年(教工)。
个人简介
童银栋,男,汉族,天津大学英才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同时为中组部-教育部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带头人,特聘教授,生态环境学院副院长。候选人长期坚持教学一线,将教书育人视为大学教师最根本工作,秉承“课堂有温度,课下有温情”的教学理念,努力建设“温暖课堂”,扎实推动青藏高原环境青年人才培养。科研工作聚焦流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关成果在Nature Geoscience、PNAS、Environ. Sci. Technol.等领域内顶级期刊发表,有效支撑我国水环境管理实践工作,研究为掌握全球变化影响下流域水生态风险变化规律,保障流域生态安全和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获得《光明日报》《中国科学报》英国路透社等媒体广泛宣传和报道;获得天津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天津市优秀青年研究生指导教师、天津市优秀研究生论文指导教师等多项教学荣誉,课程入选了天津市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同时获得周立三青年科技奖、中国环境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国际水协水星奖、天津市自然科学奖等一系列科研奖励。所领导的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保障创新研究团队当选为天津大学2024年劳动竞赛十佳示范集体。
风采事迹:
立德树人成效
候选人长期坚持教学一线,将教书育人视为大学教师最根本工作,承担本科生专业核心课《环境化学》《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实践》《雾霾与大气环境健康》《大气化学》(藏大)和研究生核心课《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藏大)等9门课程,平均每学年授课量达116学时,累计授课人数超过1600人。针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环境课程思政新要求,秉承“课堂有温度,课下有温情”的思政教学理念,打造“温暖课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摸索了一套“课堂思政+课后思政+实践思政”的全方位思政育人方法;主讲课程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为背景,将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作为思政切入,系统梳理我国生态文明理论与建设实践,融入蓝天碧水保卫战、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等新案例;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生态文明思想元素贯穿教学,突出生态环境保护新技术和新理念;依托所授课程,开展“课前五分钟、思政开胃菜”活动,将科学家精神和环保领域“国之大器”等相关内容有机融入,给学生心灵“加餐”;鼓励学生利用“学习强国”等线上资源开展自主学习,通过课前五分钟活动邀请同学分享学习体会,在潜移默化中塑造自我品行;同时,作为藏大“三联三进一交友”导师,组织学生开展“藏汉一家亲”等活动,邀请生态环境领域援藏干部分享在藏工作和生活经历,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学术创新贡献
有效防控流域水生态风险、促进水生态系统恢复是全球水环境领域面临的长期挑战和我国现阶段水污染防治的重要任务。聚焦流域水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候选人开展一系列研究工作,重点探究水体富营养化与有毒物质耦合作用下水生态和人群健康风险的响应规律,成果为掌握全球变化影响下流域水生态风险变化规律,保障流域水生态安全和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以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在Nature Geoscience(封面论文,高被引)、PNAS、Environ Sci Technol、Water Research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1篇,单篇最高被引达310次;完成全国重点河湖水质管理咨询建议10余份,雅江水生态保护建议获得生态环境部黄润秋部长批示;作为副主编出版中、英文专著各一部,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和英国Emerald出版;承担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项目、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中欧人才交流项目、面上项目、世界银行、生态环境部等科研项目21项;获得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周立三青年科技奖、中国环境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国际水协-首创水星奖、天津市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天津市青年科技优秀人才、天津大学青年科学家奖等科研奖励;研究成果被《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中国青年报》、英国路透社、美国公共电视台等20多家国内外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跨越山海同追梦,助力高原一流人才培养
2022年初,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建设遭遇瓶颈;7月,中组部、教育部选派候选人担任藏大生态学科带头人。作为西藏首位获批国家级人才称号后援藏的内地干部,两年多来,候选人①积极履行援藏使命,推进藏大生态环境学科建设,在候选人参与和推动下,生态学在第二轮“双一流”学科建设中期被评为优秀,获批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资源与环境博士学位授予点和西藏首个博士后流动站;建成自治区首个高原生态环境与健康院士专家工作站,获批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两个和国家、自治区级野外观测台站四个;2023年8月,教育部怀进鹏同志亲赴藏大生态环境学院视察学科建设成果,给予极高评价;②以一流学科平台建设助力高水平人才培养,基于学科系统性思想严格把关课程建设,尤其注重将学科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为学生实习实践的重要载体,提升知识运用能力;③大力推进东西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借鉴天大本研贯通培养模式,构建“藏大+内地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制度,促进不同民族同学之间交往交流交融,担任首届藏大-天大研究生联培班班主任、临时党支部书记,打造藏大与内地高校人才联合培养新模式。
为童银栋教授点赞!
(来源:天津大学团委 编辑:田淑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