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环境学院孙佩哲教授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25-09-14



成果简介

近日,天津大学孙佩哲教授团队在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上发表了题为“Iodine Species Quantific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during Chlorin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Ammonia”的研究论文(DOI: 10.1021/acs.est.5c06645)。该研究针对饮用水处理中含碘消毒副产物(I-DBPs)频繁检出及形成机制复杂的难题,提出并验证了一种全新的碘物种高精度定量方法,系统揭示了氨氮对碘物种转化及I-DBPs生成的关键作用,为优化饮用水消毒工艺、保障水质安全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结合分光光度法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新型分析方法(图1),能够高精度定量碘离子I-HOI、IO3-和有机碘,并在多种水体中表现出良好适用性。研究揭示,氨通过消耗自由氯抑制IO3-的生成,促进HOI的积累,而HOI是形成I-DBPs的关键中间体动力学模型也成功再现了不同氨浓度下的碘物种转化规律(图2)。此外,部分原本被认为稳定的有机碘化合物(如4-碘苯甲酸和碘代造影剂diatrizoate)在折点加氯条件下会降解并释放碘离子,进一步推动I-DBPs的形成(图3)。毒性实验显示,高氯投加虽可促进IO3-生成,但同时增加了有机碘转化和遗传毒性风险。该成果为碘物种检测和I-DBPs形成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并强调在含氨水体中科学控制氯投加量对保障饮水安全的重要意义。

1. 碘物种(I-, HOI, IO3-有机碘)的分析流程示意。

2. 不同氯氮比下的碘物种转化实验与模拟结果。

3. 含碘有机物在折点加氯下的转化及机理示意图

主要作者简介

主要作者: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徐舒悦、刘瑞鑫;新西兰奥克兰大学Dr. Lokesh Padhye

通讯作者:孙佩哲,天津大学英才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天津市海外青年高端人才,“北洋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与健康效应及低碳水处理技术。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级科研课题7项,在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 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曾获ACS环境化学奖和James J. Morgan荣誉奖(青年)获得环保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学术任职方面,担任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副主编、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ACS ES&T Water编委。

通讯邮箱:sunpeizhe@tju.edu.cn


(来源:孙佩哲  编辑:田淑洁)